環保督察的常態化使得環保問題更加顯性化,也為市場指明了關注的重點方向。自2015年起,中央環保督察組已開展了三輪督察工作,目前第三輪仍在進行中。在這一過程中,污泥處理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環保督察的重點關注對象。
污泥問題現狀
典型案例
2024年5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一次性通報了5起與水和污泥處理相關的典型案例,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起涉及跨市傾倒6000余噸“綠泥”和“黃泥”的嚴重污染案件,導致當地土壤和水體嚴重污染。“綠泥”中含有重金屬銅,“黃泥”中含有致癌性重金屬鉻,這些有毒物質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涉案的范某等9人因涉嫌污染環境罪被依法懲處,分別被判處四年半至一年半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還需承擔470余萬元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
普遍問題
非法傾倒、接收污泥 2018年7月,中央第二批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發現,天津市青凝侯污泥填埋場存在嚴重問題。原天津市建委項目辦與北方源天工程咨詢監督有限公司簽訂了監理合同,要求其監督污泥處置過程,但該公司未按合同履行職責,導致54萬噸污泥中有42.5萬噸未按規定處理,部分污泥違規用于農業,近10萬噸由道路渣土冒充,直接傾倒在西青區盧北口村,另有2.5萬噸風干污泥違規堆存于綠洲苗圃,造成環境惡化。
監管不力 在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多地被發現存在污泥處理問題,但整改行動遲緩,相關監管部門未能有效履行職責,導致污泥處理問題多次上榜,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例如,河北地區的污泥處理問題多次被點名,表明地方監管存在明顯缺失。
處理設施不足 2021年4月,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發現,遼寧朝陽因處理設施不足,長期違法臨時堆存40余萬噸污泥,環境風險顯著。朝陽市緊急委托三家企業應急處置新產生的污泥和臨時堆存的污泥,但由于處理能力不足及未辦理相關審批手續,這些措施并未有效解決問題。
挑戰分析
系統性認識不足 污水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但目前行業普遍存在泥水分離、廠網分離、雨污分離的問題,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性考慮。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張辰指出,這些問題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工藝發展中引發了諸多挑戰。
處理方式受限 目前,污泥處理的主要方式有土地利用、填埋和焚燒。早期,污泥衛生填埋因簡單易行、成本低而廣泛使用,但其占地大且不能根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受到詬病。隨著資源化政策的推進,土地利用和焚燒成為主要方向,但土地利用受限于污泥品質,焚燒則面臨技術標準和成本問題。
政策與機制障礙 政策支持和機制協調不足,導致污泥處理市場化進程緩慢。協同處理機制亟待完善,特別是收費機制的建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指出,污泥處理處置的主要難題在于體制和機制上的問題,而非技術本身。
解決之道
系統化治理 污泥處理不應僅僅局限于污泥本身,而應納入整個污水處理的系統工程中考慮。張辰強調,污水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打破泥水分離、廠網分離、雨污分離的現狀,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控制和優化。
協同化處理 推動不同部門、不同工藝之間的合作與協同,特別是垃圾焚燒廠與污水處理廠之間的協同處理。杭世珺提到,未來隨著水泥產能過剩和電廠碳減排的趨勢,這些協同焚燒的方式將面臨挑戰,垃圾協同焚燒更具可持續性。
產品化利用 提升污泥產品的市場價值,使其能夠被市場接受和利用。污泥處理處置方案應堅持綠色低碳,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污泥產品的附加值,如生產生物燃氣、建材等,實現污泥的資源化利用。
結語
面對污泥處理的多重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通過系統化治理、協同化處理和產品化利用,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污泥處理路徑。《“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提出的202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不僅是對行業的考驗,更是對社會環境責任的體現。
盡管前路坎坷,但許多企業仍在積極探索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希望找到破局之策。例如,廣西力源寶科技提出的“泥-肥-林-碳一體化”污泥處置模式,通過好氧發酵技術實現污泥資源化,為污泥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