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食品加工制造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建議,此舉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隨著中國食品工業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這不僅推動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廢水排放量的激增。在此背景下,多家食品工業企業紛紛啟動了大規模的污水處理項目,為廢水處理行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加強控制力度,市場需求漸顯
本次發布的《意見》旨在加強對食品加工制造業水污染物排放的管理與監督。該標準詳細規定了食品加工制造業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要求、監測要求以及監督管理措施。其適用范圍涵蓋了現有企業、生產設施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新建項目的環境評估、設施設計、竣工驗收、排污許可發放及其后續的排放管理。此外,該標準同樣適用于食品加工制造業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
《意見》的出臺,意味著對屠宰及肉類加工、植物油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多個食品加工子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加工制造業分別取得了11128張和11051張排污許可證。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其分布與原材料產地緊密相關。
食品加工制造業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是水污染。據統計,2015年中國環境統計數據表明,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屠宰及肉類加工等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尤為突出。其他如植物油加工、水產品加工、乳制品制造等行業,廢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也較大,占農副食品與食品制造兩大行業總排放量的比重較高。
環保需求集中爆發,市場潛力巨大
食品加工制造業作為關乎民生的重要產業,其現代化水平是衡量國民生活質量和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1月至9月,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了37688.5億元的營業收入,盡管同比下降了4.3%,但行業利潤總額卻增長了6.6%。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擴張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品質要求的提升,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量也隨之增多。這類廢水通常含有較高的有機物和懸浮物,且可生化性強,因此對廢水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環保法規的趨嚴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食品工業廢水處理的需求正不斷攀升,為廢水處理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工業廢水治理挑戰重重,管控亟待加強
近年來,環保督察已成為常態,工業廢水治理中的諸多難題逐漸顯現。最近,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了長江流域七省市水環境治理的問題案例,其中包括管網排查不力、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等問題。
以食品加工制造業為例,現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存在諸多不足,大部分行業仍遵循1996年的《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該標準未能充分考慮特定行業的生產工藝、處理技術及污染物特性,難以滿足當前的環保需求。為此,必須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優化處理工藝,并加大對非法排污行為的監管和懲罰力度,以確保水質安全,維護公共健康。
國家層面上,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廢水的管控與治理,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指出了推動綠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這無疑將促進相關領域的環保治理需求進一步釋放。
綜上所述,《食品加工制造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不僅是對現有環保標準的完善,更是對食品加工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一次重要指導。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挑戰,加強廢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將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