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重慶日報》報道了合川區一起跨省傾倒工業污泥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2021年6月開始,合川區小安溪附近居民頻繁目睹卡車運送所謂的“黃泥巴”,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案件經過
根據警方調查,四川一家生產電池材料的企業每月產生約8000噸名為“壓濾污泥”的固體廢物。按照規定,這些廢物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公司處置。然而,為節省成本,該公司自2021年4月起,以每噸170元的價格將廢物轉交給德陽市的一家公司處理。后者又以較低價格外包給重慶的個人,最終導致5萬余噸污泥被非法傾倒在合川區多個地點。
司法鑒定結果顯示,該行為導致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鑒于案情復雜且涉及兩省,案件被最高檢與公安部列為督辦案件。2023年6月,市檢察院提起公訴,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涉事企業罰款100萬元,相關責任人獲刑9個月至4年半不等,并處以罰金。
跨地區傾倒固廢現象頻發
近日,央視新聞報道了石家莊地區部分商家為追求高額利潤,在有機肥中摻入劣質原料,甚至使用危險廢物制作有機肥,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隨著環保監管加強,工業企業在固廢處理上面臨更大壓力。非法傾倒不僅成本低廉,而且跨省傾倒更增加了監管難度。近年來,類似案件頻發,各地政府正積極采取措施應對。
政策響應
為解決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多地政府探索建立合作機制。例如,重慶市檢察院與四川省檢察院共同發布協作辦法,統一公益訴訟案件管轄標準;重慶與市河長辦合作,強化川渝兩地生態保護。
此外,一些地方嘗試建立固廢跨區域平衡處置與生態補償制度。如《廣東省建筑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建立了相關制度。湖南等地也與多個省份簽署合作協議,構建危險廢物聯防聯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