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行業是全國各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基本服務行業之一,是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居民生產生活的基礎性產業,具有公用事業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屬性,我國日常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等。
從整個產業鏈看,水處理行業是指由原水、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產業鏈,此外還包括再生水利用、污泥處理等與水處理有關的衍生行業。
水處理行業是指由原水、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利用等構成的產業鏈,水處理行業產業鏈主要由供水和污水處理兩部分組成。
目前國內污水處理主要集中在工業污水處理和市政污水處理兩個細分市場,工業污水治理和市政污水治理存在較大的差異。
工業污水成分復雜,含大量的有機物和其他有害物質,其性質與排量取決于工業生產的性質、工藝和規模等,不同的工業企業所排放的廢水在質和量上各異。
2019年11月,我國主導編制的首個工業水回用領域國際標準《iso22447industrialwastewaterclassification(工業廢水分類)》正式發布。該標準規定了工業廢水的分類原則和命名方法,包括34大類、207種工業類型,以及8大類、91種水質指標參數,為工業水處理和再生利用提供了通用標簽。
市政污水包括城市居民住宅排水、公共設施排水和工廠生活設施排水,市政污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特點是性質較為穩定,可生化性能較好,易于處理。
城鎮供水系統通常由水源、輸水渠道、凈水廠、配水管網、二次供水設施、入戶管道與設備等組成。從水源取水后,經輸水渠道送入凈水廠進行水質處理,處理過的水經加壓后通過配水管網輸送至用戶。
二次供水是指在民用與工業建筑用水對水壓、水量要求超過城市公共供水或自建設施供水管網能力時,通過儲存、加壓,經管道供給用戶或自用的供水方式進行供水,二次供水主要為補償市政供水管線壓力缺乏,保障寓居在高層人群用水而建立的,被喻為城鎮供水系統“最后一公里”。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滲水,滯水,蓄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能夠從“滲,滯,蓄,凈,用,排”六方面非常有效的調節當地水生態。
海綿城市的首要任務就是使水快速的通過地表進入地下加以儲存凈化,提供當地的生活,工業,景觀等用水。
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先進的城市雨水處理系統,這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之一。
以往中國水污染治理行業更強調的是點對點治理,未來發展方向必然向流域治理、城市水系統的綜合解方案的面源或立體的治理方向發展,海綿城市正是符合這一趨勢,建設海綿城市是最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系統性整體解決方案。
水處理項目運作模式
當前,我國水務企業的經營運作模式主要有boo模式、bot模式、tot模式、dbo模式及ppp模式。污水污泥處理、生活垃圾填埋及焚燒主要以bot模式為主,自來水供應主要以boo模式為主。
boo:building-owning-operation,即“建設-擁有-經營”,承包商根據政府賦予的特許權,建設并經營某項產業項目,但是并不將此項基礎產業項目移交給公共部門。
boo模式即為企業自籌資金(包括自有資金或金融機構貸款)投資建設自來水供應和污水處理設施,并運營管理,提供相應服務。由于水務行業產業化及市場化改革,國內大多數水務企業完成了改制,實現了政企分開,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因此該模式為國內水務企業普遍采用的經營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運營-移交”,是負責建設再進行運營,建設期一般為1-2年。建設方需投入建設所需全部資金。
在bot合同簽訂時,建設方需根據工程結算價扣除相關補貼等收入計算出實際投資金額,并根據一定的內部收益率確定經營合同期限及每噸污水處理費價格,以保證在bot服務期內收回投資并確保收益。
當特許期結束后,企業按約定將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部門,由政府指定部門進行經營和管理。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運營-移交”,政府部門通過特許經營協議有償轉讓已建成的公用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權,在特許經營期內,投資人擁有該設施的使用權,并被允許通過向用戶收取適當的費用,回收投資成本并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期屆滿,投資人將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部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指政府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以便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服務能力。
城鎮供水價格體系構成
我國目前水價主要由水資源費、工程水費和污水處理費三部分構成。水資源費,是水的資源價格,反映水作為一種資源的緊缺程度。
水資源費標準由政府確定,地方水行政主管部分負責征收,征收后上繳國庫。
工程水費,供水企業在繳納水資源費獲取水權后,對原水進行必要處理后以水產品形式進行出售的價格。工程水價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城市供水價格。
污水處理費,是用于環境恢復和補償而產生的水價。
污水處理費一般由供水企業根據用戶用水量在收取水費時一并代收,之后歸入地方財政。供水行業采用“政府定價,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自來水供應商將水直接供給給終端用戶并直接向用戶收取水費,而水價由政府嚴格控制。
污水處理公司(不包括工業企業體系內的污水處理廠)通常采用“政府特許、政府采購、企業經營”商業模式,在特許經營期限和特許經營區域內提供了充分、連續和合格污水處理服務的條件下,地方政府作為唯一購買方,向污水處理公司采購污水處理服務。
污水服務采購結算價格由當地財政局或其受托機構予以核定,通常每3年重新核定一次。
污水處理技術
現代污水處理技術,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工藝。
一級污水處理工藝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懸浮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要求;二級污水處理工藝主要祛除污水中呈交替和溶解性狀態的有機污染物,主要采用生物處理法;三級污水處理即深度處理工藝,是在一級、二級處理后,進一步去除難以降解的有機物、氮、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有機物等。
三級處理(深度處理)是污水最高處理措施,將經過二級處理的污水進行脫氮、脫磷處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各類膜處理技術(如微濾、超濾、反滲透等)去除水中的剩余污染物,并用臭氧或氯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目前應用的技術主要包括常規工藝“老三段”、mbr技術、生態塘工藝等。
水處理行業競爭格局
隨著行業市場化改革,業內呈現出多元化主體、經營機制轉變、區域經營三大特點。
大型國有水務企業、國際水務集團以及區域性水務企業成為水處理行業的主要競爭者。
大型國有水務企業:占據國內80%的供水業務,多為專業化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集投資、建設、運營、技術服務于一體。
國際水務集團:占據國內10%的供水業務。憑借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直接投資、bot、合作經營、控股或收購等方式在華投資。
區域性水務企業:占據國內10%的供水業務,當前行業市場化程度仍較低,集團化運營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樂晴智庫精選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