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住建部發布了《2020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對全國各地的供水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我們在《年鑒》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出了各省和主要城市的產銷差率,供大家參考。
1、產銷差率
產銷差率是衡量供水企業運營和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標,該指標反映了水資源利用率的高低,也反映出水司贏利能力的強弱。公式如下:
產銷差率=(供水量-售水量)÷ 供水量×100%
影響產銷差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管網漏損、非法用水、免費供水(消防、市政綠化等)、水壓、計量誤差等因素。為此,降低產銷差率,提高有效供水一直是供水企業的工作重心,而產銷差率的控制則是一個持續且艱巨的系統工程。
2、全國情況
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的產銷差率是16.24%,其中,各省、直轄市的差異很大,如下圖:
東北三省的產銷差率最高,集中在26%-29%區間;其次是湖北、貴州;而數值最低(小于13%)的分別是浙江、山東、山西、甘肅和青海五省;其余均分布在13%-21%的區間。
3、主要城市排名
接下來我們來看主要城市的產銷差率情況,這里選取的主要城市包括了一線(北上廣深4個)、和新一線(14個),它們構成了中國經濟最精華的部分,是我國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的代表。首先,我們按當年的gdp進行排名,并分別附上產銷差率:
18座城市是按經濟總量從上往下排列,我們看到,產銷差率的分布并沒有明確規律,即經濟產出高的城市,其產銷差率未必就低(上海、廣州);而排名靠后的一些城市,有不少屬于分值良好。我們根據產銷差率的從高到低,再單獨做一個排名:
4、用水情況比較
除了各地的供水量、售水量以外,《年鑒》中還統計了多項供水數據,所以,為了更好地比較城市之間的用水情況,我們接下來引入生產運營用水量、公共服務用水量、居民家庭用水量以及漏損水量等數據:
一般而言,在各大城市中,居民家庭用水在售水總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盡管這些主要城市在售水總量上差異很大,但在用水結構的比例上趨向一致。分析售水的市場結構,對于預測城市未來用水需求,合理制訂水價體系,科學制定城市供水發展規劃,具有指導作用。我們將繼續引入漏損水量和城市建成區面積兩類數據,并且把它們和產銷差率一同比較。
建成區面積反映的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城市大小,而《年鑒》中還列出了另一項重要數據:供水管道總長度。實際上,建成區面積和供水管道總長度兩者之間,在數值上是高度正相關的,出于版面的考慮,本文選取建成區面積來作為參考。
至于漏損水量,是指自來水在輸配過程中漏失的水量,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指標:管網漏損率,它是管網系統的漏損水量與總供水量之比。產銷差率和漏損率,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漏損率反映的是供水管網在物理意義上的水量流失,產銷差率直接反映的是水司的管理效能。見下圖:
透過上圖,我們看到大多數城市“扎堆”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從縱軸看,大多數城市的產銷差率集中在11%—16%區間,從橫軸看,它們的漏損水量集中在6000萬噸—16000萬噸之間。
5、深圳
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深圳的產銷差率最低,為8.27%,管網漏損率為8%。作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客觀來講,深圳包括供水管網在內的基建設施,相對于兄弟城市,建成得晚、使用的時間更短,這給降低產銷差率和漏損率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另一方面,深圳水務人并沒有因此懈怠,而是持之以恒地推進產銷差控制工作,不斷提升供水管理水平,使全市的產銷差率和漏損率逐年下降。
根據國家住建部的行業要求,城市供水企業管網基本漏損率不應大于12%。2020年,全國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水量達到了78.54億噸,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相當于全年漏掉了561個杭州西湖的水。每降低1個百分點的產銷差率和漏損率,都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深圳市水務集團承擔著深圳市99.86%的供水業務,對于供水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的深圳水務集團而言,降低產銷差率和漏損率,是深圳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圳水務集團將在原有良好的基礎上,力爭在2025年實現本地產銷差率控制在7%以內,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來源:中國水星網